当前位置: 首页 > 质量保障 > 教学监控 > 正文

北部湾大学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作者: 编辑: 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2019-01-02 08:46


学 校 简 介

北部湾大学是一所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位于北部湾经济区核心港口城市——钦州市的滨海新区。校园占地面积2070亩,总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不含在建的11万平方米),具有滨海风光、岭南风格、东南亚风情特色的3A级景区校园,为师生员工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环境。

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73年的钦州地区师范学校。1977年,钦州地区师范学校设置大专班,1982年更名为钦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1991年改建为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钦州学院。2011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钦州学院基础上筹建北部湾大学;2011年12月,北部湾大学滨海校区启动建设;2016年1月,学校由钦州市西环南路、育才路两个校区整体搬迁至钦州市滨海新城滨海校区办学。2018年12月,教育部批准在钦州学院基础上设立北部湾大学。

学校现有49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3647人(其中本科生13331人,专科生316人),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50人,留学生495人。现有教职工1229人,其中专任教师860人(正高115人,副高309人,博士211人,博导8人,硕导87人);有国家教学名师、八桂学者各1人,广西高层次人才3人,自治区特聘专家6人;有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5个、北部湾经济区高水平创新团队6个。

学校设有海洋学院、海运学院、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学院、石油与化工学院、食品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理学院、人文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陶瓷与设计学院、教育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国际教育与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等18个教学单位。建有海洋科学实验中心、轮机工程实验实训中心、航海技术实验实训中心、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中心等21个实验中心,实验室340个;有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色专业、创新创业改革示范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省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平台(建设项目)50余个;馆藏纸质文献146万册、电子文献69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3.08亿元。

学校立足北部湾,面向南海和东盟,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坚持产教融合,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核心,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2007年,学校在广西高校中率先开设涉海专业,填补了广西高校无海洋专业的历史空白;2011年成为广西唯一获得国家高级海船船员和国家一级渔业船员培养培训资质的本科高校。是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首批理事高校、广西新建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院校、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基地院校、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共建高校、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设的“应用型本科高校”项目单位。

学校形成了鲜明的海洋性办学特色,开设有海洋科学、轮机工程、航海技术、水产养殖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一批涉海类专业,构建了海洋生物与技术、海洋交通运输与工程等具有海洋特色的学科专业群。现有“水产”、“海洋船舶与工程”等2个广西一流学科(培育),有“海洋科学”、“水产”、“船舶与海洋工程”等7个省级重点学科,有“广西北部湾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重点实验室”、“广西北部湾海洋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广西船舶数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白海豚、中华鲎、大蚝等海洋物种养护、海岛资源保护与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在区内居于领先水平。

学校秉承开放办学理念,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与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波兰、英国、美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70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面向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36个国家招收留学生,与波兰华沙理工大学合作开展本科教育项目。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将按照“面向需求、错位发展、特色办学”的总体发展思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坚持产教融合,努力建成支撑广西海洋经济和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海洋科技研发基地、地方决策咨询智库和文化研究中心,建成海洋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23. 38


第一部分 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思路

办学定位和目标是学校的顶层设计,对学校的办学行为和未来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引领作用。根据国家与时代发展要求,结合自身发展和服务地方需求实际,学校以建设海洋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秉持“博观内省、达道知行”校训,弘扬“海涵春育、鹏举南天”的大学精神,不断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较强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办学定位

发展目标定位:将学校建成立足北部湾,面向南海与东盟,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为“一带一路”和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坚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致力培养品德优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较强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把学校建设成为优势突出,海洋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到2018年,成功更名北部湾大学。到2020年,建成特色较鲜明的北部湾大学。到2030年,建成特色鲜明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到2050年,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北部湾,服务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

办学类型定位:应用型大学。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办学特色定位:区域性,海洋性,国际性。

学科专业定位:突出海洋特色,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构建以工、管、理为主,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品德优良,社会责任感强,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较强,适应北部湾区域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办学规模定位:到2020年,全日制普通本科生达17000人,研究生规模为300人左右,留学生为700人,全日制在校生规模18000人。

二、人才培养思路

实施产教深度融合,不断探索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专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的培养机制,推进教育链、人才链、知识链和产业链协同发展。2022年,成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一)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注重学校与社会结合、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通过建立完善校内外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推进第二课堂和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措施,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二)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

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加强与广西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加强与广西沿海行业、企事业发展的融合,构建专业课程平台、实践实训课程平台、公共素质类课程平台,开展教学基本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三)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基本原则,积极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专业发展为导向、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优先本科教学,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1.顶层设计突出教学

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历届党代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报告、教学工作会议报告等关系学校发展全局的文件,始终将完成好人才培养根本任务作为顶层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本科人才培养和教学中心地位作为工作谋划、布局的核心。学校每年党政工作要点都将教学工作与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重点工作任务,在年度工作会议上进行部署并签署目标任务书,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重点工作任务的落实。学校通过各种会议、校园网主页等对内外宣传途径,将办学理念贯彻到教职工思想意识和实际工作中。通过全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和广泛宣传,全校上下提高了认识,更新了观念、统一了思想,强化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进一步强化。

2.管理体制机制保障教学

学校围绕办学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中心任务,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对学科专业布局和学院设置进行了优化调整,建立健全职责明确、有效衔接、上下贯通的校院两级管理体系。合并部分职能部门,增设教学单位和教辅单位,使二级学院设置更凸显海洋性办学特色。学校党委结合机构调整,重新成立了16个二级党委,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和教学单位领导班子建设,建立了校、院、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体系,教育教学管理职能得到强化和落实;进一步完善班主任、辅导员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提供了政治、思想和组织保障。

3.资源配置优先保证教学

学校资源配置优先保证教学。学校经费向人才培养中心任务重点倾斜,年度财务预算把本科教学经费及与之相关的各项教学设施建设经费作为预算安排的重点。坚持做到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优先、本科教学改革经费及专业建设经费、教材建设经费、实践教学经费优先,学生活动经费优先;并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特点,设立与教学相关的各种专项建设经费。

4.全员参与本科教学工作

学校职能部门秉承为学生、教师、教学服务的宗旨,通力合作、协调配合,积极服务教学。机关部门加强作风建设,全力服务教学。人事部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科研部门加强科研管理,教务部门保障教学有序、高效运行,财务后勤提供服务保障。学生管理部门、宣传部门、群团组织等大力开展校风、学风和师德师风建设。构建了思想育人、管理育人、组织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的全员育人环境。


第二部分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为服务广西和国家多重战略部署,学校围绕广西北部湾海洋、经济、东盟合作、文化教育领域,构建了我校的学科专业体系,专业结构调整趋于合理,本科生源质量逐年提高。

一、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围绕“海洋性”办学特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十二五”、“十三五”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申报增设新专业。2017—2018学年,我校有在校生本科专业50个(其中停招专业4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1个,以海洋为特色的专业17个,校地校企合作共建专业31个),覆盖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农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等9个学科门类(表1),主要学科门类工学、理学、管理学的本科专业均覆盖了3个以上一级学科,构建了以工学、管理学、理学为主,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表1 2017—2018学年学校本科专业设置情况一览表

所属单位名称

专业名称

增设时间

授予学位门类

是否师范类专业

备注

海洋学院

水产养殖学

2010

农学

在招

海洋科学

2008

理学

在招

生物制药

2016

工学

在招

海运学院

航海技术

2009

工学

在招

轮机工程

2007

工学

在招

船舶电子电气工程

2017

工学

在招

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学院

自动化

2008

工学

在招

车辆工程

2013

工学

在招

机械工程

2010

工学

在招

船舶与海洋工程

2015

工学

在招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016

工学

在招

石油与化工 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

2007

工学

在招

油气储运工程

2011

工学

在招

能源化学工程

2015

工学

在招

食品工程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

2007

工学

在招

食品质量与安全

2015

工学

在招

电子与信息 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08

工学

在招

物联网工程

2014

工学

在招

电子信息工程

2007

工学

在招(中外合作办学)

通信工程

2017

工学

在招

资源与环境 学院

地理科学

2006

理学

J

在招

地理信息科学

2014

理学

在招

测绘工程

2017

工学

在招

人文学院

音乐学

2008

艺术学

J

在招

音乐表演

2012

艺术学

在招

汉语言文学

2006

文学

J

在招

新闻学

2013

文学

在招

汉语国际教育

2007

文学

在招

经济管理学院

财务管理

2013

管理学

在招

城市管理

2014

管理学

在招

国际经济与贸易

2009

经济学

在招

金融工程

2016

经济学

在招

旅游管理

2007

管理学

在招

物流管理

2007

管理学

在招

市场营销

2008

管理学

在招

教育学院

小学教育

2015

教育学

S

在招

学前教育

2012

教育学

S

在招

教育学

2009

教育学

S

当年停招

应用心理学

2011

教育学

当年停招

陶瓷与设计 学院

美术学

2009

艺术学

在招

视觉传达设计

2007

艺术学

在招

环境设计

2007

艺术学

在招

产品设计

2007

艺术学

在招

理学院

物理学

2006

理学

J

在招

数学与应用数学

2006

理学

J

在招

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

2016

工学

在招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2017

工学

在招

国际教育与 外国语学院

英语

2007

文学

J

在招

马克思主义 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2006

法学

S

当年停招

体育教学部

体育教育

2009

教育学

S

当年停招

二、全日制在校生情况

2017—2018学年,我校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为13667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2799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93.65%,普通高职(含专科)生569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4.16%,外国留学生299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2.19%;函授学生2042人。折合在校生14469人。

三、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2017年,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招生,其中理科招生省份25个,文科招生省份16个。学校本科专业报读人数、最低录取分数、新生报到率等数据较为理想,整体生源质量较好。

(一)录取人数较多

2017年,我校46个本科专业计划招生3106人,实际录取考生3106人,实际录取率为100%。自主招生200人,招收本省学生2406人。

(二)录取分数逐年增高

2017年,我校本科第二批文科类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高出广西区控制线85分,第二批理科类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高出广西区控制线68分(表2),比2016年略高。

表2 2013-2017年学校第二批文理类本科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一览表

年份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最低录取分数线高出广西区控制线

文科

25

30

80

82

85

理科

27

32

59

66

68

(三)新生报到率高

2017年,我校46个招生本科专业实际录取人数为3106人,实际报到注册人数为2915人,新生报到率为93.85%,新生报到率较高。


第三部分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关键。近两年,学校紧紧围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目标定位,坚持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专业建设相协调、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原则,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建设一支数量、学历、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保障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师资队伍基本情况

(一)教师数量与生师比

2017—2018学年,学校有专任教师830人,外聘教师49人,折合教师总数854.5人。以折合在校生14469人计,2017—2018学年我校生师比为16.9:1,低于国家教育部要求的18:1。由于专任教师充裕,专业课平均学生数一般不超过50人。

(二)师资队伍结构

在830名专任教师中,正高级115人,副高级309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1.08%;有硕士学位以上专任教师660人(其中博士学位专任教师21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9.52%(其中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5.42%);有博士研究生导师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87人;有“双师型”教师23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8.67%。35岁以下的教师240人,占28.92%;35-44岁的教师360人,占43.37%;45-54岁的教师193人,占23.25%;55岁及以上的教师37人,占4.46%。与2016年相比,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高层次人才队伍

学校有国家教学名师、八桂学者各1人;自治区特聘专家6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4人;有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5个、北部湾经济区高水平创新团队6个、省部级教学团队3个。

(四)教授、副教授授课情况

本学年有351名高级职称教师为本科生授课,占学校高级职称人数的82.78%;他们为本科生讲授课程数为1027,占总课程门数的48.26%;课程门次数为1842,占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次的43.71%(表3)。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正高级和教授职称的教师有94人,以我校具有正高级和教授职称教师115人计,主讲本科课程的正高级和教授比例为81.74%。

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总数为325门,占总课程门数的15.27%;课程门次数为453门次,占开课总门次的10.75%。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总数为304门,占总课程门数的14.29%;课程门次数为426门次,占开课总门次的10.11%。

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总数为818门,占总课程门数的38.44%;课程门次数为1461门次,占开课总门次的34.67%。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总数为571门,占总课程门数的26.83%;课程门次数为1061门次,占开课总门次的25.18%。

表3 2017—2018学年教授、副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表

主讲本科课程教师

授课情况

总数

(人)

其中

由正高级和教授授课的课程门次

由副高级和副教授授课的课程门次

正高级、教授(人)

副高级、副教授(人)

为本科生授课正高级和教授(人)

为本科生授课副高级和副教授(人)

830

115

309

94

257

453

1461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一)坚持育引并举,筑牢人才队伍基础

2017—2018学年,围绕北部湾大学建设和学校转型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师资队伍为目标,采取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形式,有效缓解了学校人才数量不足的问题。

1.加大宣传力度,超额完成高层次人才引进任务

2017—2018学年,学校加大高层次人才招聘的宣传力度,通过学校主页、网络宣传合作网站、官方微信、短信等形式,面向海内外发布引进高层次人才信息;动员全校教职工在个人微信、qq等学习群、工作群、朋友群等广泛转发学校招聘信息;同时启动赴区外招聘高层次人才工作,由分管校领导带队、人事处连同各二级学院领导组成招聘小组赴全国各地参加外出招聘,牵头组织赴北京、西安、天津、济南、南京、上海、杭州、厦门、东北三省等近20个城市开展招聘活动,共组织12个小组分6条线路进入31所高校开展招聘洽谈事宜,参加11场博士专场招聘会;与南方人才网等5家网站签订网络宣传协议,及时更新发布最新招聘信息,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坚持引育并举,学术高端人才获重大突破

2017年,我校喻达辉研究员的“南珠育珠新技术研究岗”获批为广西特聘专家岗,实现我校广西特聘专家全职岗零的突破;从江苏省引进一朱留存;同时还全职引进楚天学者朱红兵教授。目前,学校共引进和培育博导8人、硕导87人,为我校高端人才团队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3.聘任一批、共享一批,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积极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对接,聘请了一批行业高层次人才充实我校的应用型师资队伍;同时与中国老教授协议签订了“引智协议”,充分发挥老教授们的余热,助力我校学科专业建设。2017—2018学年,共聘用各类特聘专家54人(其中正高22人,副高30人),聘用退休老教授9人,校外兼职教师总数最高达178人,并建立和完善已聘人员的人事工资档案。

4.完善配套服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完善引进高层次人才后期服务工作,妥善安排引进高层次人才体检、签约、报到、办公设备的购置与发放、住房的安排、配偶安置和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工作,确保新引进人才无后顾之忧。2017—2018学年校内安置家属23人,协助解决家属到校外市直单位8人;安置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45人;协助购置、发放办公设备114套,安排校内过渡住房71套,发放租房补贴50人;向钦州市申领办理60位高层次人才安家费及住房补贴发放事宜;为25位高层次人才办理科研经费启动工作。

(二)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1.利用各类人才资助项目,提升青年教师业务能力

青年教师比例偏高是目前我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一大问题,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升青年教师素质成为学校的重点工作,学校充分利用国家、自治区、钦州市的各类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鼓励青年教师通过读博、访学、学术交流等进修方式提升自我。2017年学校通过“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项目、广西高校优秀教师出国留学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中国高校骨干教师赴德学术交流(访学)项目、北部湾经济区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赴区外访学研修项目等各级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推荐人选16人,获批12人。制定93位教职工的下学年进修计划,目前已送培博士(后)11人(其中3人国外攻读博士,1人攻读国内博士后),送培国内外访问学者7人(其中5位教师国外访学),攻读硕士学位人员2人。

2.完善激励制度,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2017年修订了《钦州学院航海类内聘人员聘期考核试行办法》、《钦州学院拔尖人才评选与管理办法》、《钦州学院拔尖人才考核试行办法》,完善激励制度,以业绩作为考核的标准,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人人争优争先的良好局面。同时开展2017年钦州学院拔尖人才的评选、期满考核以及航海类内聘人员期满考核及续聘工作,评选了钦州学院第一至第四层次共计169位拔尖人才;对54位聘期期满的拔尖人才和7位聘期期满的航海类内聘人员进行了考核及续聘。

3.新教工、双师型两手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配合教师发展中心做好新教师入职岗前培训,完成138位教师高校教师资格证书的认定工作。为建设适应应用型转型的师资队伍,2017年修订了《钦州学院“双师型”教师建设和管理办法》,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鼓励年青教师转型。继续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制定了52位教师的挂职锻炼计划。

4.筑巢引凤,积极搭建人才平台

随着高层人才数量的增加,势必会加大对相应配套的各类人才平台的需求,积极做好2017年、2018年八桂学者、广西特聘专家、广西高水平创新团队、北部湾经济区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钦州市人才小高地等各类人才团队、平台的申报、管理、日常工作开展与考核等工作,新获批一系列人才平台,进一步满足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一是喜获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卢士强的“船舶与港口水域污染防治技术”特聘专家岗位及喻达辉研究员的“南珠育珠新技术研究”特聘专家岗,至此我校自治区特聘专家岗增至6人。二是新获批“海洋生物废弃物资源再利用与富硒功能化”和“港口物流与湾区经济发展创新团队”2个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至此我校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共5个。三是与钦州市坭兴陶行业协会联合申报的“广西坭兴陶产业”自治区人才小高地获批。五是新获5个(预计)钦州州市海鸥计划高层次人才岗。


第四部分 教学条件

学校始终坚持教学中心地位,紧紧围绕本科教学工作需要,持续加大经费投入,优化经费分配结构;不断强化教学资源建设,完善教学设施,积极引入社会资源,丰富优质资源,扩大教学科研设施开放,提升信息化水平及教学资源使用效率。2017—2018学年,学校办学条件有了进一步的改善。

一、教育事业收入与教学经费支出

本学年,学校教育事业收入总数14040.26万元,同比增长54.18%。学校全年教学经费支出6393.68万元,同比增长6.25%。从表4可以看出,2017年,学校在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实践教学等支出都有涨幅。

表4 学校2015年、2016年教育经费收支情况

项目

金额(万元)

2017

2016

1.教学经费支出

支出总计

6393.68

6017.59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2758.68

2812.48

教学改革支出

429.17

269.54

专业建设支出

891.36

750.95

实践教学支出

1734.86

1660.60

其中:实验经费支出

421.94

329.18

实习经费支出

313.42

201.60

其他教学专项

121.81

114.17

思政政治理论课程专项建设经费支出

7.80

——

学生活动经费支出

177.23

151.92

教师培训进修专项经费支出

272.77

257.93

2.教育事业收入

经常性预算内事业费拨款

29654.06

——

本科生生均拨款总额

国家

4179.30

0.34

地方

32156.53

3.44

专科生生均拨款总额

32156.53

3.44

本科生学费收入

4188.83

7342.66

高职高专学费收入

22.02

291.5

教改专项拨款

国家

0

31

地方

75

本学年,学校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758.68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421.94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313.42万元。按全日制本专科生13368人算,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063.64元;按全日制本科生12799人算,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329.67元,生均实习经费为244.88元,较前有年增长。


图1 近两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

二、教学条件及利用

(一)教学用房

2017—2018学年,学校总占地面积1380400.07㎡,产权占地面积为1380400.07㎡,绿化用地面积为383349.5㎡,学校总建筑面积为514957.28㎡。

学校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299160.45㎡,其中教室面积99951.85㎡,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111528.56㎡。拥有学生食堂面积为25098.28㎡,学生宿舍面积为180725.57㎡,体育馆面积17497.71㎡。拥有运动场2个,面积达到78000㎡。按全日制在校生13667人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101㎡,生均建筑面积为37.68㎡,生均绿化面积为28.05㎡,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21.89㎡,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8.16㎡,生均宿舍面积13.22㎡,生均体育馆面积1.28㎡,生均运动场面积5.71㎡(表5)。

表5 各生均面积详细情况

类别

总面积(平方米)

生均面积(平方米)

占地面积

1380400.07

101

建筑面积

514957.28

37.68

绿化面积

383349.5

28.05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299160.45

21.89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111528.56

8.16

宿舍面积

180725.57

13.22

体育馆面积

17497.71

1.28

运动场面积

78000

5.71

2017—2018学年,学校有多媒体教室275间,座位数24104个,有外语教学语音室10间,座位数583个,按全日制在校生13667人算,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为180.63个;有公共计算机机房、数学建模实验室、金融实验室、地理信息专业实验室等教学用计算机房49间,座位数2173个,按全日制在校生13667人算,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为15.9台。校园基本设施建设满足了办学需求。

(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学校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25388.28万元,按全日制在校生13667人算,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86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6251.55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32.67%。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17524台(套),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426台(套),总值12551.56万元。

(三)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及利用

2017—2018学年,学校有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4731.94㎡,阅览室座位数3460个。拥有纸质图书1464854册,按全日制在校生13667算,生均107.18册,期刊1850种。有电子图书数据库和电子期刊数据库18个,电子图书693000册,电子期刊2.7万种;馆藏文献覆盖工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农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图书馆书库每周开放时间40小时,阅览室每周开放时间84小时。Web服务器每天24小时提供在线查询馆藏和电子资源服务,读者可通过网络全天候利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2017年图书流通量达到27739本次,电子资源访问量达11040949次。

学校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10000Mbps。校园网出口带宽2000Mbps。网络接入信息点数量20000个。电子邮件系统用户数1200个。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1000GB,能承载2万人同时在线。校园网覆盖全部教学区、办公区、学生宿舍区、教工宿舍区。学校构建了一个能满足统一认证、统一门户和统一存储,涵盖一卡通系统、门禁系统、教务系统、OA系统、网站群、科研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学工系统、招生就业系统、宿舍管理系统、图书馆应用系统等各类应用系统的智慧校园平台,为学校教学科研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信息网络环境。

(四)教学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及利用

学校有建好并投入使用的实验室340个,其中有7个是与企事业单位共建的,实验室学年度承担的实验教学总数为3534890人时。

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了校外实践基地142个,学年度共接纳学生实习、见习等活动8408人次。实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现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协同育人平台4个。


第五部分 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

为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继续着力开展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继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依据《钦州学院发展定位规划(2013-2020年)》,学校积极采取措施规范专业设置,2017—2018学年继续优化专业结构。一是有序减少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吻合度低的专业,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增设工学、理学和管理学专业。二是根据“撤一增一”和专业集中度的原则申报新专业,突出海洋性办学特色。三是构建与行业产业对接的学科专业群。重点建设海洋生物与技术、海洋交通运输与工程等2个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一般建设能源与化工、经贸与现代管理、智能与信息、文化传媒与艺术、教师教育等7个学科专业群,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大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2018年上半年,我校申请增设了“泰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造价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目前我校工学、理学、管理学类专业共33个,占全校本科专业67.35%。

二、加强专业建设,强化优势特色专业

2017年,学校当年招生的本科专业有46个,建设有10个省部级优势专业。当年组织做好水产养殖学、油气储运工程、地理信息科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等省级创优项目的建设与检查工作。2017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提高了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大部分专业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在30%以上(表6)。

表6 全校各学科2017级培养方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学分统计表

学科

必修课学分比例(%)

选修课学分比例(%)

实践教学学分比例(%)

工学

67.54

32.46

34.26

理学

68.52

31.48

40.42

管理学

67.30

32.70

32.86

教育学

59.29

40.71

25.07

经济学

80.00

20.00

34.53

文学

72.29

27.71

31.39

艺术学

63.54

36.46

46.46

农学

74.12

25.88

42.35

 

2017—2018学年,学校增加了投入,加大优势专业建设力度。以特色学科为支撑,对目前4个省级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5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1个省级紧缺人才专业、1个省级特色本科专业、3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专业和3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群强化管理,明确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责任,加强优势专业内涵建设。

三、积极开展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2017—2018学年,学校组织教师以项目的形式进行公共课、双语课等课程的申报建设工作,开展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培训工作,推进了我校各类课程(专业与课程一体化项目、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双语示范课程、微课等)的建设与应用。目前,学校共建有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7门,组织建设试题库的课程50多门。

学校设立教材建设及资助出版资金,专项用于资助具有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的教材出版。教材建设基金重点资助出版教学一线教师编写的优秀、重点教材或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应用型教材。2017和2018年,学校共立项资助讲义建设99项,已资助出版的教材17部。学校还实施“应用型教材规划”工程,组织各专业编写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建设规划。根据《钦州学院应用型教材编写及评审办法》,学校启动了应用型系列教材编写工作,目前已立项资助应用型教材编写项目54项。

四、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与建设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校加大了实践教学学分比例,进一步强化了实践育人环节,构建了层次清晰、循序渐进的由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基本技能与实训、专业技能与设计、创新创业实践、综合技能与应用等五个模块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2017—2018学年,本科生开设实验的专业课程共计430门,其中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课程69门;开设了2558个选题供学生选做毕业设计(论文)。我校共有524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比例约占47.33%。平均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为4.87人。学年度学生参加实习、见习等活动共8408人次。

五、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继续完善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体制机制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扎实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培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机构1个,拥有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4人,创新创业教育兼职导师135人,至今有235人次参加了创新创业教育机构的培训。开展创业培训项目4个。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3个。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2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3门。开展创新创业讲座20次。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10万元。

2017—2018学年,学校共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1个(其中创新31个,创业10个),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0个(其中创新96个,创业4个)。

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017—2018学年学校在推进办学模式创新的同时,还大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面向企业和未来发展的前瞻性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项目为导向,大力推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研讨学习,创设真实育人环境,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奉献精神、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大学教育由学校本位向社会本位、由传授型培养模式向集成型培养模式转型。

七、深化教学改革

2016—2017学年,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实现全覆盖。在教学改革中,学校教师教学相长,积极开展“教—学—研一体”的应用型教育,把学术前沿、创新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去,实现了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同步提升。2018年上半年学校共获得立项省部级教改项目22项,在研的省部级教改项目66项,建设经费达116万元。同时,获批2项2018广西本科专业(群)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一体化项目建设,获教育厅1200万经费支持。我校获最近一届省部级教学成果奖9项。


第六部分 教学质量保障

为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落实教学中心地位,认真抓好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依据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和质量标准,有序开展教学质量监测与管理活动。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围绕教学开展工作

学校领导重视落实教学中心地位,继续坚持校领导联系教学单位制度、校领导听课制度;继续坚持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例会、培训教学管理人员等制度。围绕学年度教学主要任务,学校各职能、教辅部门制订并实施工作计划,落实教学中心地位,努力做到经费保障教学、政策倾斜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科研提升教学。

二、完善监控体系,开展监测活动,保证教学质量

2017—2018学年,学校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认真组织开展教学质量监测活动,保证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一是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修订并印制了《钦州学院教学管理文件汇编》67个教学管理文件、《钦州学院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汇编》14个教学质量管理文件和6个教学质量管理程序文件,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学质量监测与监控体系。二是组建第六届教学督导委员会共17人,分为工科组、理科组、文科组三个小组,进一步完善教学督导队伍,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同时要求各二级学院组建本学院的教学督导委员会。2018年上半年,出版校级教学督导简报2期,组织督导外出学习交流1次。三是组织教学督导积极开展多种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活动,按计划完成教学质量监测任务。主要有:开学教学检查2次、网上评教2次(图2)、试卷质量监测与分析2次、阅卷质量监测1次、期中教学检查2次、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质量监测2次、航海类专业学生毕业前教学评估1次等。四是认真组织做好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采集与上报工作。


图2 2017—2018学年评教情况

三、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推进船员教育培训

(一)完成文件的修改与宣贯工作

针对2017年内部审核中发现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与实际工作不符、体系文件描述不清晰,以及2018年6月外审提出的不符合项、建议项等问题,学校船员质管办及时组织各受控部门对体系文件进行了修改,并分别于2017年12月和2018年6月召开全体受控人员参加的宣贯大会、要求各受控部门组织开展宣贯活动等形式,学习体系文件,及时宣贯,提高了受控人员的质量意识。

(二)加强对受控部门的检查指导

学校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办公室组织人员深入各受控部门,与受控人员进行交流,检查指导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按体系要求到船员培训中心了解培训计划、培训记录、教学内容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三)组织开展了内审和管理评审

依据工作计划,2017年12月学校组织内审组对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内部审核。质管办及时组织受控部门,一是完成了两次评审提出的不符合项、建议项整改工作。二是完成了船员培训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改版工作。


第七部分 本科学生学习效果

学校专业设置贴近地方需要,人才培养密切联系企业(行业)实际,认真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办学质量得到学生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一、毕业率、学位授予率、读研率

2018年,我校共有本科生毕业生2607人,实际毕业人数2490人,毕业率为95.51%;获得学位证书2476人,学位授予率为94.98%;共有53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读研率为2.03%,其中出国(境)留学1人。

二、本科生学习成果

本学年,我校本科生各类学科竞赛获奖总数209项,其中国家级40项、省部级169项;本科生创新活动、技能竞赛获奖总数31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29项;文体竞赛获奖总数36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部级30项;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17篇,获批专利27项;英语四级、六级考试累计通过率分别为8.36和8.03%;体质合格率89

三、就业质量

截至2018年8月31日,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4.14%。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企业,占67.89%。

四、社会评价

本学年,我校本科教学成绩得到社会好评。据不完全统计,前来我校考察交流办学经验的高校近40所,电视、网络、报纸、刊物等媒体报道我校办学情况的新闻报道近500条。我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成效,引起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第八部分 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我校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经费还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

(一)问题描述

学校经费资源分配还有不满足教学需求的现象和无法兼顾的地方;专项经费使用受目前政府采购体制等因素影响,多数不能如期完成;经费来源渠道还比较单一,教学经费还满足不了本科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原因分析

1.学校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由于原来底子薄、基础差,需要投入的地方和项目还很多,也有顾及不到的地方和某些方面。如倾斜了重点学科专业,往往不能满足某些专业的需要。

2.由于政府采购流程较多,而专项资金的使用受招标、采购流程的时限,影响了资金使用进度。

3.目前学校主要靠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来维持办学,而学校处于建设发展高峰期,尽管经费倾斜教学,但总量还满足不了建设发展的需要。

(三)改进措施

1.加强调查研究,做好统筹兼顾,充分考虑各方面需求,尽可能做到既保证重点建设,又能兼顾其他方面,把预算安排得更加细致周详。

2.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做好前期工作,提高使用效率,实行相应的进度跟踪问效,定期统计通报专项资金使用进度,促使职能部门形成合力,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做到专项资金责任到人和落实项目用款计划,切实推动预算执行进度整体提速。

3.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争取上级部门更多经费支持,以满足本科教学工作的需要。

二、培养方案还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一)问题描述

学校专业建设与评估制度还不够完善,在实施过程中落实不够到位。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仍存在公共课改革力度不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课堂理论教学的学时学分偏高等现象。

(二)原因分析

1.专业建设与开展评估工作某些方面的专项制度,有的还没有制定或存在缺陷,如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不够细化,专业建设与评估的工作体制机制仍未健全。

2.现行专业建设与评估工作的规定要求,存在执行力度不够的现象。

3.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照老牌本科院校的做法来编制,未能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改进措施

1.建立健全校院两级专业建设委员会,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参谋和指导作用,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以专业评估为抓手,努力提高专业建设系列规章制度的执行力。

2.完善专业建设制度,进一步细化专业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完善制度,细化评估指标,使专业评估常态化、规范化。

3.制定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专业所在学院和专业负责人的积极性。实行重点(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和新办专业建设任务责任制,将建设成效列入绩效考核范围;设立专项经费,加强新办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在新办专业的师资队伍与人才引进、实验室条件、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重点支持。

4.加大公共课改革的专业建设力度。对大学英语、计算机、体育、军事理论教育等课程,在符合政策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删减课程理论教学时数,增加自主学习学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在所有专业中开设《创业基础》《创新与实践教育》《创新创业实训》等必修课程,同时要求每个专业开设2门以上与专业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技创新活动和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形成面向全体学生、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另外,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工程训练”系列必修课和选修课。

三、教学管理信息化程度不够

(一)问题描述

学校原有教学管理网络平台较少,不能满足教师对网络办公、学生对网络办事与学习的需要,亟需进一步提高校园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原因分析

1.学校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由于原来底子薄、基础建设差,加上近年来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的飞速发展,校园信息化网络建设方面还顾及不到,不能满足师生对信息化管理的需求。

2.由于采购流程较多,而专项资金的使用受招标、采购流程的时限等问题,购买信息化网络平台事宜进度较慢。

(三)改进措施

加快对教学管理方面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的购买进度,如教务系统、评课系统、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筹,提高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程度,满足师生办公、办事、学习等各方面的需求。

结束语

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学校将坚定信心和决心,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一定能够把学校建成办学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战略的实施做出应有的贡献!